查看原文
其他

泉州有戏︱第二届海丝泉州戏剧周暨2024全国南戏展演纪实 (4月30日、5月1日)




(一)


 4月30日晚,第二届海丝泉州戏剧周暨2024全国南戏展演开幕式后,“60后戏曲表演艺术沙龙”在梨园古典剧院曾静萍工作室举行。

文旅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董伟,中国剧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傅亦轩,福建省文联主席陆开锦,国家京剧院原院长、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福建省文旅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林守钦,泉州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吕秀家等领导,香港著名导演毛俊辉、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评章、著名剧作家王景贤、香港西九文化艺术中心戏曲专家钟珍珍、爱丁堡前沿剧展艺术总监水晶、知名戏剧节策展人袁鸿、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中心副研究员林洁等专家出席,与参加此次展演的戏曲表演艺术家谢涛(晋剧二度梅)、任跟心(蒲剧二度梅)、曾静萍(梨园戏二度梅)、崔光丽(川剧梅花奖)、吴晶晶(高甲戏梅花奖)、王少媛(莆仙戏梅花奖)、王君安(越剧梅花奖)、周虹(闽剧梅花奖)、李白燕(南音牡丹奖)、苏燕容(歌仔戏梅花奖)、陈琼(闽剧梅花奖)、陈娟娟(高甲戏梅花奖)、陈丽宇(越剧梅花奖)、郑全(越剧梅花奖)、黄艳艳(莆仙戏梅花奖)、王伟(柳子戏著名艺术家)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董伟对此次展演给予高度评价,并对曾静萍团队用心、用情、用力的精神予以赞扬,希望展演可以继续举办并且扩大影响。董伟还对南戏及古老剧种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并以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滑雪舞”、甬剧《典妻》的“下山舞”、《骆驼祥子》中的“洋车舞”等为例,提出要创造戏曲“新程式”的希望。

在场的艺术家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曾静萍不忘初心,她认为:“只要努力过,在跋涉到终点的时候,一切都会显得不那么重要,当我们回过头,看见留下的那些点点滴滴,那些才是最温馨也是最关心的事,让我们重新能够往下走的那种自信和力量,因此产生了。”毛俊辉导演结合自己的戏剧创作经验,讨论了如何在当代创造“新程式”、争取新观众的话题。陈丽宇表示,这一次的南戏展演将各个剧种汇集起来,是非常好的一个跨界融合,各个艺术家们互相碰撞,感觉好像一次大聚会,一种抱团取暖。而面对现场梨园团最年轻一代的小演员提问,“梅花奖”姐姐们纷纷给出了自己宝贵的学艺经验和鼓励。崔光丽对小演员们现在的坚持感到高兴,并且希望他们在面对诱惑的时候能够沉下心来努力努力再努力,攻克艺术上的难关,争取更大的进步。苏燕容以大姐姐的角度与小演员们分享了自己的学艺感受:“学艺遇到瓶颈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每个人都会哭,特别是我们学戏的人,特别苦,但我们经常有一句话说,只要你唱过戏,把唱戏的苦吃下来,你什么苦都能吃。”周虹说:“做艺术创作要耐得住寂寞,练到一定的时候,你看不出来,上天一定能看到你的成长,你要相信。”任跟心希望青年演员对艺术要虔诚一点,不要急于求成,要静下心来。谢涛更是以自己前20年和后20年的表演艺术经历为例,鼓励小演员们,因为他们才是戏曲的未来。


向下滑动查看



(二)


5月1日,第二届海丝泉州戏剧周暨2024全国南戏展演各个活动紧锣密鼓地进行,精彩纷呈。

下午14:00,第二届海丝泉州戏剧周暨2024全国南戏展演重要活动“戏话泉州”——海丝戏剧研讨会,于泉州南戏发源古迹即南外宗正司遗址陈列馆正式隆重开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南戏专家学者、戏剧界人士与各南戏剧种传承代表、“梅花奖”演员们共襄此盛会。


泉州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吕秀家致辞


研讨会分为三个阶段的议程,由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和传承代表、戏剧界人士分别主场。首先,泉州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吕秀家为本次研讨会致辞,她从会场所在地——南外宗正司的考古工作娓娓而谈,讲述在这“梨园戏的发源地,也是梨园戏的发祥地”上泉州市包括梨园剧团在内的各界人士为保留自己地方传统所做的不懈努力及获得的成果。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进行主题发言


研讨会第二阶段,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等五位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现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中心副研究员林洁主持。叶小钢从戏曲音乐研究的角度,细致分析和总结泉州地方剧种声腔、音乐、乐队等特点,感慨于泉州古老又富有地域特色的戏曲音乐,“尽管偏居于东南,但是却弥足珍贵地保留了唐宋的中原遗韵”。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葵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葵作了关于《南戏的价值和泉州的贡献》的主题演讲,总结了南戏两个价值:一是学术价值,南戏形成以后它奠定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特点,形成了虚实相生、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的美学特点,同时南戏是在民间产生流传,形成雅俗共赏的特点,这些美学特点被现有的戏曲延续至今;另一个价值是通过舞台上的演出使这些传统的剧目流传下来,用南戏的精神美学特点创作很多新的剧目,通过王仁杰的创作和曾静萍的表演让我们看到新的剧目的创作和表演。


温州大学教授、著名南戏研究专家俞为民发言


温州大学教授、著名南戏研究专家俞为民演讲主题为《南戏的产生及在戏剧史的地位》。他从“南戏”和“北戏”的区别切入,分析南戏为什么是活化石,为什么说流传下来是依靠成熟的角色体制;并从南戏生旦的爱情和婚姻故事剧情结构入手,总结南戏的普遍性特征。


国家京剧院原院长、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发言


国家京剧院原院长、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发表《珍惜爱惜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的演讲主题,高屋建瓴地直言当前戏曲存在的问题,如舞美过多的大制作,现场用伴奏带而没有乐队,并呼吁保有“中国戏曲艺术一片生命绿洲”,守住戏曲艺术的本体。


《剧本》原主编、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发言


《剧本》原主编、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以《梦圆泉州》为题,肯定了此次泉州南戏展演圆了自己曾经的梦想“在中国能有一个古老剧种的文化圈”,并提出呼吁培养古老剧种的编剧、表演和评论人才,将参演剧种的范围扩大至北方甚至国外等建议。


研讨会第三阶段,渐入高潮。由知名戏剧节策展人袁鸿主持,先后开展了四个主题对话分阶段,分别是:《南戏及古老剧种的国际传播交流》《南戏及古老剧种的青年传承》《中国戏曲的当代品格与文化战略》和推介“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


香港西九文化艺术中心戏曲专家钟珍珍和香港戏剧教父、著名戏剧导演毛俊辉发言


《南戏及古老剧种的国际传播交流》由香港西九文化艺术中心戏曲专家钟珍珍和香港戏剧教父、著名戏剧导演毛俊辉发言,分享了他们在香港地区进行戏曲创作、对外交流和研究的经验,并提出宝贵建议。


歌仔戏苏燕容、闽剧周虹、梨园戏曾静萍、特邀专家王评章、晋剧谢涛、高甲戏陈娟娟、莆仙戏黄艳艳发言


《南戏及古老剧种的青年传承》主题对话请出了数朵“梅花奖”演员:晋剧谢涛、梨园戏曾静萍、闽剧周虹、高甲戏陈娟娟、歌仔戏苏燕容、莆仙戏黄艳艳,她们热忱地讲述了自己从艺和剧目创造的经验和心得。值得一提是特邀专家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福建省剧协副主席王评章,现场应邀分享了他对传承问题一以贯之的思考:是否以“新”“旧”来区分程式;如何“守旧”,以莆仙戏“留伞”为例讨论今天能否真的“守得住旧”;“守正创新”中对“正”的把握和选择没有绝对性,不同剧种要有自己的坚持,更要十分认真地对待创新的问题。


爱丁堡前沿剧展艺术总监水晶、沈阳艺术研究所所长、辽宁省剧协副主席郑永为、南京大学教授陈恬发言


《中国戏曲的当代品格与文化战略》由爱丁堡前沿剧展艺术总监水晶、沈阳艺术研究所所长、辽宁省剧协副主席郑永为和南京大学教授陈恬发言。对话主题的最后环节,恺英网络监事、首席社责官傅丽娜和曾静萍、水晶一起推介了“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畅想戏曲未来。


恺英网络监事、首席社责官傅丽娜和曾静萍、水晶发言


会议结束后,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南戏传承人以及戏曲爱好者从南外宗正司遗址陈列馆出发,与市民群众、中外游客共赴一场浪漫的雨中古城City Walk。路线途经街心花园、新路埕口、新路埕凉亭等各处美景,各剧种传承人严妆整束分散在每一个点位,带来精彩表演。


研讨会合影


与此同时,从5月1日下午14:00开始,4天8场的梨园“非遗快乐一下午”在梨园古典剧院上演。开场的扇舞身段细腻、古朴典雅;梨园戏《李亚仙•莲花落》可谓“世界上最早的街舞和RAP演唱作品”;提线木偶《驯猴》表演中,身系三十六根丝线的小猴通过非遗传承人许润明老师的手上功夫展现得惟妙惟肖;《人偶》表演与现代舞的衔接融合,充分体现了梨园的木偶会说话;《我叫陈三》演绎了陈三从南宋穿越回世遗泉州第99天的场景,这是“陈三五娘”走进现实、邂逅当今的新传奇,更是海丝泉州文旅融合新形势下对戏曲创新的大胆尝试。


打城戏《真假美猴王》

梨园戏《王魁·对理》

提线木偶戏《目连救母·追荐功果》



另一边的好戏也同时上演:17:00左右,梨园古典剧院上演打城戏《真假美猴王》。孙悟空技艺高超,扑腾翻跌动作及武打杂技令人大饱眼福。梨园戏、提线木偶戏传统折子戏专场演出紧随其后,17:30在南音艺苑依次上演梨园戏《王魁·对理》与提线木偶戏《目连救母·追荐功果》。梨园戏折戏《对理》为南戏大团圆结局模式,呈现出古老风貌。小鬼与伽蓝王的插科打诨更是增添喜剧色彩。提线木偶戏选场《追荐功果》将古代闽南地区“做功德”的民俗搬上舞台,科仪表演栩栩如生。



是晚19:30,梨园古典剧院剧场迎来了柳子戏、川剧、蒲剧传统折子戏专场,延续了去年首届展演的精彩。


柳子戏《张飞闯辕门》


柳子戏《张飞闯辕门》角色众多,热闹非凡。张飞持扇,乃柳子戏首创。初次亮相时,黑扇于手中挥转,颇得苍鹰展翅之神韵。他的定格动作收得干净利落,常有雕塑之静态美。张飞罔顾军纪,鲁莽行事,却见其忠义、率真与孩童般稚气,丝毫不惹人生厌。众角色谢幕时,台下一片叫好,掌声经久不衰。


川剧《焚香记·情探》


川剧《焚香记·情探》采用川剧五大声腔中艺术特色最显著的高腔。该剧主腔和帮腔或交替或并行,变化多端。迥然不同于《张飞闯辕门》的古朴粗犷,《情探》的声腔唱尽焦桂英的悲凉哀怨,极具情感穿透力。有时桂英落寞感伤,不语,领腔恰如其分伴奏,与桂英的神态和肢体语言配合,很是震撼人心。


蒲剧《梵王宫·挂画》


蒲剧《梵王宫·挂画》的耶律含嫣布置闺房时完全凭借形体动作和表情神态表现剧情和角色情感,极其考验演员功底。含嫣在椅子扶手上如履平地,立、踏、踮、跳、勾、旋、转等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地挂画、整画,将经典绝技“椅子功”和“跷功”发挥得淋漓尽致,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蒲剧《少华山·烤火》


蒲剧另一折子戏《少华山·烤火》的秀才倪俊,假意应答亲事,乃权宜之计,便设法疏远;少女碧莲,情愿以身相许,属真心感戴,遂谋求亲近。一对欢喜冤家,各怀鬼胎,同被关入洞房,与一床一炉火共度“良宵”。个中细节令人捧腹,却不得不被其细腻的做功折服,品味沉甸甸的生活情趣。


艺术分享会


演出结束后举行的艺术分享会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教授陈恬主持。会上,打城戏林凤锦、木偶戏王景贤、川剧崔光丽、柳子戏张国栋、梨园戏童雅莉等艺术家各自阐述了参演自己剧种剧目的艺术、表演等特色及文化价值。柳子戏王伟、蒲剧任跟心及马春丽则分享了在塑造代表角色、打磨高难度绝技的心得体会,真诚至极,令人感动。


泉州有戏,华彩万般。

南戏及古老剧种传统剧目展演将持续一周,好戏连台,万众瞩目,等您到来!




参演剧种剧团简介



打城戏

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


打城戏是由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剧,主要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在从仪式逐步向剧种演变的过程中,打城戏不断吸收各种元素,活跃于闽南民间的各种信仰仪式当中,是宗教、民俗、艺术等多种文化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晶。其唱白以及科步,带有浓厚的木偶戏表演风格,跌打、杂耍表演侧重南少林拳技及法事杂技,音乐曲调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提线木偶戏的傀儡音乐曲牌。

2008年打城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系濒危剧种。

2010年,经泉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泉州市打城戏传习所”正式成立。泉州打城戏传习所成立后,汇聚一批在打城戏界久负盛名的艺术家,并委托泉州艺术学校招收首届打城戏班学生,积极开展抢救、传承、研究和展示的实践探索,在人才培养、剧目整理创作和艺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12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城戏)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剧种专业艺术水平的团体,泉州市打城戏传习所调整设置为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承担剧种的传承、创作、展示以及研究、保护、推广等工作。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下,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已形成具有自身艺术特点和风格,造就一批颇有建树的艺术人才,挖掘、整理创作出打城戏《目连救母》《劈山救母》《龙宫取宝》《契丹女》《汉宫风云》《三请樊梨花》《杨八姐取金刀》《真假美猴王》《火焰山》等经典传统剧目。常年坚持下基层、进社区、进校园演出,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曾奉调参加《刺桐情韵》泉州“非遗”专场演出(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专场演出)、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专场演出、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开幕式、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2019央视戏曲春晚等重大演出活动,为传承保护宗教仪式戏剧遗存,弘扬民族文化、增进中外艺术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梨园戏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福建泉州,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弥足珍贵地保存着古南戏的诸多文化形态,被学术界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分为“上路”“下南”“小梨园”三大流派。上路流派大多搬演“忠孝节义”题材,风格古朴苍劲,保留了许多南戏早期剧目,如“海内孤本”《朱文》、“南戏首本”《王魁》,以及《朱买臣》《蔡伯喈》等;下南流派大多搬演民间故事,风格粗犷,散发着浓烈的草根气息,有《郑元和》《梁灏》《商辂》等传统剧目;小梨园流派源自南宋“皇室家班”,风格典雅缠绵,表演细腻精致,有《陈三》《吕蒙正》《郭华》《刘智远》等传统剧目。三大流派皆奉唐宫梨园音乐家雷海青为祖师,旧时演出皆悬挂“梨园”班灯,以此定名“梨园戏”。上路与下南多由成年人扮演,俗称“大梨园”。小梨园多由七个孩童组班,故又称“七子班”。

梨园戏的传统表演程式,古朴独特,生动优美,有一套世代相传的程式规范,俗称“十八步科母”,在中国戏曲长廊中独树一帜,尤以旦角程式最为著名;梨园戏用闽南语泉州腔唱念,音乐属于曲牌联缀体,保存有传统曲牌一百五十多首,传统谱三百多首,旋律古朴动听,典雅婉转,在中国戏曲声腔中自成一体。保存着许多唐宋的大曲、法曲、词牌等古乐遗迹。洞箫、南琶、二弦、三弦、南嗳等传统乐器,多承古制。司鼓为“南鼓”,演奏时将一只脚放在鼓面上,通过脚跟的压力大小与位置移动,配合锣仔、拍、钟锣、马锣、响盏等丰富的打击乐器,敲打出千变万化的锣鼓经,俗称“压脚鼓”,在中国剧坛十分罕见。

2002年,梨园戏作为我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戏曲类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昆曲。梨园戏是目前南戏后裔剧种中传承谱系最完整的一个,延续着中国在元杂剧、明传奇之前的戏剧历史,以其珍贵的非遗价值与独特的舞台风貌,为海内外文艺专家与广大观众所瞩目。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原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梨园戏专业演出团体,1953年经文旅部批准成立。次年以《陈三五娘》参加上海华东戏曲会演,获文旅部优秀剧目奖,从此蜚声海内外。《朱文》《苏秦》《高文举》《李亚仙》《刘智远》《朱买臣》《吕蒙正》等珍稀古老剧目的整理上演,更赢得了“活文物”“古南戏活化石”的赞誉。建团七十载,多次获得文旅部嘉奖。新编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作为“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的杰出代表”,荣获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荣膺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旅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七次晋京演出。2014年赴巴黎、里昂、雅典等地进行欧洲巡演,被誉为“达到喜马拉雅山脉之巅的艺术高度”。2020年,被文旅部评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百部”艺术精品工程扶持剧目;另一新编剧目《节妇吟》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及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2011年,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出品,与《董生与李氏》一起拍摄成为数字电影;《皂隶与女贼》获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参加2014年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陈仲子》参加2018年新加坡戏曲节、以及2019年文旅部全国基层院团展演;《枫林晚》《蔡文姬》《冷山记》《御碑亭》《英雄虎胆》等新编剧目,多次荣获福建省戏剧会演优秀剧目(一等)奖。1991年荣膺文旅部“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入选文旅部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

剧团现有演职员一百多人,一半以上享有中、高级艺术职称。培养了著名剧作家王仁杰,“二度梅”“文华表演奖”、全国劳模、“德艺双馨”演员曾静萍,上海“白玉兰”戏剧艺术主角奖龚万里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多次参加“环球之魂”、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中国戏剧节、上海国际当代戏剧节、文旅部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等重要演出。前往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名牌高校讲座巡演。2009年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常态性公益演出,元宵、五一、国庆等丰富多彩的大型演出季,吸引了广大戏迷观众,逐渐成为海内外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戏曲盛会。剧团先后访问意大利、英国、荷兰、法国、希腊、德国、瑞士、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艺术知名度。


提线木偶戏

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


泉州提线木偶戏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古称悬丝傀儡,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是我国提线木偶艺术的珍稀范本和杰出代表。2012年,以泉州提线木偶戏为中心的“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

《目连救母(全簿)》是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数百年的大型宗教剧目,由《三藏取经》《李世民游地府》《目连救母》三部构成,共122出,可连演七天七夜,总长度约为55小时。此剧保存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古代演出型制、剧本文学、表演技艺、造型样貌及“傀儡调”音乐唱腔,是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泉州市木偶剧团)系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单位,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同时还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建团70几年来,相继创排了《火焰山》《千桃岩》《馋猫》《驯猴》《钟道醉酒》《古艺新姿活傀儡》《钦差大臣》《赵氏孤儿》《卢俊义》《小金刚传奇》等大批优秀剧目,曾赴世界五大洲近70个国家和地区及联合国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文化交流,访问次数在300次以上,还曾应邀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人民大会堂元宵晚会、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等重大活动中表演,享誉国内外。


柳子戏

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是中国戏曲古老声腔之一,是在元、明以来“弦索”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多声腔的曲牌体剧种,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我国戏曲史上曾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古老剧种的记载,“东柳”即指山东柳子戏。柳子戏历史悠久,传统丰富,2006年柳子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成立于1959年,是全国唯一的柳子戏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曾三进国务院汇报演出,代表剧目有:《孙安动本》(1962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张飞闯辕门》《玩会跳船》《白兔记》《黄桑店》《五台会兄》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梅兰芳、张庚、马少波等艺术家、理论家曾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近年来,剧团以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为艺术宗旨,正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干事创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柳子戏艺术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展。


川剧

四川省川剧院崔光丽艺术工作室


川剧流行于川渝全境及云贵部分地区,发源于远古巴蜀歌舞,诞生于明代,定型于清末,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剧种。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真实细腻,幽默机趣、乡土气息浓厚,特别善于刻画人物性格。

2024全国南戏展演川剧《情探》剧目,系川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阳友鹤先生传统代表作之一,此剧目由阳友鹤先生第三代嫡传弟子崔光丽演出。

崔光丽曾任四川省川剧院艺术总监,2022年6月,四川省文旅厅授牌崔光丽戏曲名家工作室。

四川省川剧院成立于1960年,其发展之初基于当时川剧丰厚的优秀作品和拔尖艺术人才,以剧目丰富、阵容齐整,台风严谨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素有盛名。

建院以来,不断出人出戏,创作演出了传统及现代优秀剧目200余出,其中《变脸》《易胆大》《巴山秀才》两度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旅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戏剧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奖项。


蒲剧

山西省临汾蒲剧院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是全国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因兴起于山西古蒲州而得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居山西四大梆子之首。临汾是戏曲重要发祥地之一,宋金、元时期曾是中国戏剧活动的中心。诞生在这块沃土上的蒲剧是中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最古老的剧种,素有梆子剧种鼻祖之称,主要流行于晋、冀、豫和西北五省区。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临汾蒲剧院是全国较有影响的戏曲艺术剧院。建院六十年以来,在不同时期拥有众多的表演艺术家,也蕴藏了诸多创作和理论研究人才。曾经拥有王秀兰、阎逢春等蒲剧五大名演员;改革开放后,涌现出任跟心、郭泽民、许爱英、崔彩彩、潘国梁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旅部“文华奖”,进入新时期,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分别获“杏花奖”“红梅奖”等。临汾蒲剧院不仅人才辈出,而且好戏纷呈。创排和传承了蒲剧《窦娥冤》《麟骨床》《薛刚反朝》《土炕上的女人》《挂画》《贩马》等优秀剧目。诸多剧目荣获中国“曹禺戏剧奖”,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文旅部“新剧目奖”等奖项,并远涉新加坡、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演出。





【来泉州松弛一夏丨跟着音乐游泉州】“众神之城-世遗泉州”冰箱贴上线|穿越千年,邂逅历史韵味!【来泉州松弛一夏 | 五月的第一场旅行,就来清源山探寻这三条新路线!】


来源: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一审|诗 婷 

二审|轩 轩 

三审曾世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